中水回用(Reclaimed Water Reuse) 是指將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經過適當處理后,達到一定水質標準,可用于非飲用水用途的水資源再利用技術。它是緩解水資源短缺、減少污染排放的重要措施,廣泛應用于城市綠化、工業冷卻、景觀補水等領域。
根據中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標準》(GB/T 18920-2020),中水回用主要分為以下幾類:城市雜用水(如綠化、道路沖洗)需滿足濁度≤5 NTU、色度≤30度等要求;景觀環境用水(如湖泊、噴泉)需控制氮磷含量,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工業用水(如冷卻水、鍋爐補水)需根據行業需求調整硬度、氯離子等指標;地下水回灌,需嚴格處理有機物和病原體,防止地下水污染。
根據原水水質和回用目標,常用工藝組合第一種是以生活污水為源水,基礎處理:格柵→沉砂池→初沉池(去除懸浮物),二級處理:活性污泥法(A2O、MBR等)→二沉池(降解有機物),深度處理:過濾(砂濾、超濾)→ 消毒(次氯酸鈉、紫外線)→回用。第二種是以工業廢水為源水,需針對性預處理(如除油、中和、高級氧化)后再進入常規流程。
中水回用的主要應用場景①市政領域:公園綠地灌溉、道路灑掃、消防用水。②工業領域:電廠冷卻水、造紙廠工藝用水(可節約30%-50%新鮮水)③生態補水:修復干涸河道或維持景觀水體(如濟南小清河補水項目)④建筑中水:大型商場、小區利用中水沖廁。
中水回用面臨的關鍵挑戰有難降解有機物(如藥品殘留)、微量污染物(如重金屬)的深度去除面臨技術瓶頸;膜處理(如RO)能耗高,小型項目經濟性不足,成本難以控制;公眾對“再生水”有心理排斥,需加強科普;管網建設中需配套雙管道系統(飲用水與中水分開),老舊城區改造難度大。
未來發展中,在中水回用方面可以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水質和管網運行實現智慧化管理,運用光伏驅動膜處理技術等低碳工藝實現中水回用,中水回用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環節,需結合技術升級、政策激勵和公眾參與共同推進。